防治红火蚁,全国唯一专业研究机构在华农!

原标题:防治红火蚁,全国唯一专业研究机构在华农!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

四月一个周末的中午,烈日炎炎。陆永跃教授刚刚结束校外考察,便匆匆赶回植物保护学院,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自3月份全国红火蚁联合防控行动发布以来,作为国内唯一从事红火蚁研究的专业机构——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的主任,他就一直处在这种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

仅仅3月30日、31日两天,就有十几名记者联系他,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中国三农报道》多套节目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周刊》、《农民日报》等媒体纷纷关注报道。

 

 

陆永跃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采访

红火蚁是什么?

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防控它?

又要怎么防控?

今天小新就和你一起

来揭秘“红火蚁”背后的故事!

重大行动:九部门联合防控

受商品调运数量增加、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有害生物红火蚁在部分省区传播速度加快、发生程度加重。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目前红火蚁已经传播至中国12个省(区、市)的435个县(市、区)。近5年来,新报告发现了红火蚁的县级行政区已达到191个,相较2016年增长了一倍。

 

3月12日,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的通知》(农农发﹝2021﹞3号),并于3月26日在广州市增城区启动了全国红火蚁联合防控行动。

红火蚁左为小型工蚁右为大型工蚁

小小的蚂蚁,为何如此“劳师动众”?

红火蚁,拉丁名意为“无敌的蚂蚁”,原产于南美洲,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由于其繁殖力大、竞争力强、传播途径多,往往对入侵地区的农林业生产、人体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红火蚁通过搬运种子,降低作物出苗率,或者直接取食作物的果实、幼芽等,造成作物的减产;通过放牧蚜虫、蚧类等分泌蜜露害虫,传播植物病害。它还是‘生态杀手’,通过捕食、干扰、资源掠夺等竞争方式成为本地主要或者单一优势种,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陆永跃解释道。

蚁群漂筏红火蚁应对洪水的绝招

红火蚁的分布范围广,在我国南方,除了森林等植物高覆盖度的区域外都可发生入侵,且以人为干扰后的区域更为合适。

 

在田间、公共绿地或城市道路见到它可不是什么好事。红火蚁不但能在基础设施内筑巢,造成电线短路或设施故障,还会用上颚攻击,腹末螯针连续蜇刺人和动物,并释放出毒液,这种毒液包括水溶性蛋白、蚁酸、生物碱等,使人在被蜇刺后产生灼伤般的疼痛感,随后出现水泡并化脓,严重者会过敏甚至休克,造成死亡。

陆永跃教授开展野外调研

当前,监测调查和防治是遏制红火蚁扩散蔓延的重要途径。监测方法包括巡视调查、诱集调查、定界调查、云采集。而适宜于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发生程度的红火蚁综合防控模式也已集成,登记用于防治红火蚁的农药有效成分有8种,农药制剂达40多种。

“九部门开展联合防控的诱因主要其实有两个,一是我国去年10月底颁布了《生物安全法》,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现已列归政府职责;二是由于这两年防控力度可能不足,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全国红火蚁呈现局部暴发危害态势。”陆永跃提到。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抓好外来物种防控工作的指示,施行《生物安全法》,回应社会对红火蚁的热切关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等部门计划从今年开始用三到五年时间来落实红火蚁联合防控,并且以此为抓手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

冲在前线:华农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联合防控推动了全国各部门联合防控机制的确立,确定了属地管理和条块管理的推行,也更加重视高效技术及产品在指导防控中的使用。

 

广东省率先提出建立全省性的科技支撑专家体系,成立了全省红火蚁防控科技指导专家组,陆永跃任组长。除此之外,各地市建立基层专家组,就地指导、规范红火蚁的防控、监测工作,评估防控效果,评价药剂使用。

为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及多个省区代表讲解红火蚁监测与防控技术

“有了科技支撑体系,有关技术的示范应用、宣传推广应该会容易一些。”陆永跃说道。近期,省农业农村厅和专家组还在紧张推进全国主要红火蚁药剂的系统评估工作,所获得的科学结果将为红火蚁药剂的使用提供依据,并借助市场机制进行优胜劣汰。

 

在从全国到地方各部门积极响应红火蚁疫情监测与防控专项工作同时,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也加大了技术支撑力度。

王磊博士进行在线直播

过去,中心每年到全国各地开展培训都在10次以上,调研的次数在20次以上,今年预计都将提升到30次以上。此外,中心还将加大到关键区域进行技术研发、示范的强度,为各地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红火防控规划,开展红火蚁防控提供咨询指导。

由于兼任农业农村部植物检疫专家岗位,除了广东之外,陆永跃今年还计划到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红火蚁暴发或者新发的部分区域考察当地红火蚁发生状态,分析、预测发生趋势。

参加广州科普嘉年华与广州市小学生互动

“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一定要将有关技术指导、推广、应用到位!”陆永跃说。

潜心研究:16年“长征”出成果

华南农业大学与红火蚁研究的结缘还得从十多年前讲起。2004年9月下旬,广东湛江下辖县级市吴川市植物检疫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种对人有较强攻击性的蚂蚁。他对其采样并送到时为广东省农业厅植物检疫站后,该站当天就将蚂蚁样本转交给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当时的农业昆虫学和植物检疫学领域的三位专家曾玲、张维球、陆永跃共同负责了该蚂蚁种类的鉴定讨论。

 

而在此之前,曾玲教授曾作为两岸检疫代表团成员到台湾地区考察,恰好注意到有关大学实验室人员在阅读红火蚁相关文献,并发现相关人员身上有被叮蜇疤痕。出于职业敏感性,她回来以后,就着手搜集有关资料,关注国内外红火蚁传播情况并进行预判。

 

经过标本观察、实地调研与分析,华南农业大学专家组于2004年9月28日向广东省农业厅提交了鉴定文件,认为在广东湛江吴川发现的,就是从南美扩张至全球各地的危险入侵物种——红火蚁。

在报道并准确鉴定红火蚁的第二年,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于2005年6月10日获批建立,由曾玲教授任中心主任,陆永跃任副主任,为更好地指导科技研究工作开展,研讨并起草中心发展规划。

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发展规划

其后十六年,中心一直按照该规划在开展工作,聚焦于红火蚁入侵灾变规律机制、入侵生态学效应、传播扩张、监测/检测和检疫除害、化学防治理论及技术、生物防治资源挖掘与利用等方面。

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师生合照

谈起其中主要的难点,陆永跃说道:“一是理论基础上,在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下红火蚁的入侵暴发规律难以全面、深入探究和了解;二是应用上,目前红火蚁的防控药剂有效成分及制剂过于单一,制剂总体水平不够优良,防控效果不够理想。”

红火蚁在我国入侵的范围广,团队只能以点带面,研究其入侵扩散与成灾规律,这制约了基础研究的推进。其次,尽管团队的试验研究表明多类有效成分和配方均有较好效果,但是受使用者认知水平、惯性思维和有关厂家生产工艺水平等限制,现有的产品的质量往往不过关。此外,虽然研究建立了有效阻截和高效防除技术,但对于大规模的商品调运,仍存在着技术覆盖度不足的问题。

遇到了难题,那就从问题中继续找问题,从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中找关键点。十年如一日,中心成员呕心沥血,持续地推进理论与技术研究。迄今为止,红火蚁研究中心已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个、国家“973”项目子课题2个、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个,其他项目30多个,培养博士、博士后15名、硕士56名。

参加联合拍摄科教影片《外来生物防治》颁奖典礼

如何在更大空间、更长时间范围开展理论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发适用于我国检疫实际需要的更高效的检疫技术和管理系统,筛选获得更多种类高效专用杀虫剂,开发出更为丰富、有效的专用药剂品种,也成为了中心未来的三大发展方向。

背后支撑:植保学科的传承与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历史悠久,肇始于1910年广东农林试验场开展的病虫害防治试验。1918年,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开设昆虫学课程(包括害虫防治学),是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程的七个学校之一。1924年成立的广东大学,设农艺学系,其中的“病虫害门”即为植保系前身。

1953年,华南农学院设植物保护系。2020年,顺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学校成立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是国家重点学科。张巨伯教授、尤其伟教授、赵善欢院士、蒲蛰龙院士、庞雄飞院士等都为我校昆虫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左起依次为:蒲蛰龙院士、赵善欢院士、庞雄飞院士

过去,蒲蛰龙、赵善欢两位院士等分别从生物防治、农业昆虫等角度共同总结的害虫防控理论,传承给庞雄飞院士、梁广文教授;20世纪90年代,国际和国内外来入侵物种频繁暴发,曾玲教授开始着手研究外来入侵和检疫性害虫,并在新世纪初建立了“植物检疫和生物入侵”研究方向,植物检疫与外来入侵害虫预防与控制实验室、红火蚁研究中心也应运而生。

检疫与入侵害虫实验室师生合照

谈及植保学科的传承与发展,陆永跃表示,作为华农新一代的植保人,他们要传承老先生们务实的作风,紧盯两头狠抓两面做好学问。

“一头是站在国际前沿,一头是立足特色优势,一面抓理论做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一面抓产业做先进应用技术,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奉献华农智慧、植保力量。”他说道。

采写 | 融媒体工作室 罗婷婷 洪佳恂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 费思迎

审核 | 方玮

发表评论